这项研究重建了1.2万年前季节性温差的变化,为湖泊碳循环的气候响应提供了地质时间尺度的证据。同时,研究人员一改过去研究中对年均温影响湖泊碳埋藏的关注,首次强调了季节性温差才是关键控制因子,并发现其对湖泊碳埋藏的影响在不同气候阶段表现出系统性的趋势,在 ...
为解决体外重构减数分裂 DSB 形成这一难题,童明汉课题组利用体外蛋白表达纯化系统获得 SPO11-TOP6BL 复合体,并首次在体外重现其切割 DNA 双链的活性。随后,童明汉课题组与黄旲团队合作,采用凝胶过滤层析、交联质谱、 Pull Down 等方法,探讨了 SPO11-TOP6BL ...
“这就像在彗星尾巴末端发现了新型发动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战解释,传统理论认为中年脉冲星能量衰退,尾部区域难以产生高能辐射。但此次探测到超高能伽马射线辐射,意味着弓形激波脉冲星风云尾部区域,具备将粒子加速至拍电子伏特级能量的超强能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向南团队在有机自旋电子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基于电光补偿策略,实现了室温下有机自旋电子学器件磁响应信号的宽范围调控以及器件的多功能性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 Room-Temperature Organic Spintronic Devices with Wide Range Magnetocurrent Tuning and ...
“‘协和·太初’罕见病AI大模型,基于我国罕见病知识库多年积累和中国人群基因检测数据研发,是国际首个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罕见病大模型。”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罕见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抒扬介绍。
当我们思考、学习、感知世界时,大脑中的神经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运转。千亿个神经元通过数以万亿计的连接,将信息高速传递。这些复杂连接的布局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不同脑区如此规则地分布在大脑皮层?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皮层连接拓扑结构与遗传特性的内在关系,相关研究已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
“下一步,成果超市将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优化对接流程,打造更加开放、高效、包容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深圳先进院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吴新宇介绍,该超市将通过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断地向社会各界输送科研成果和人才,努力打造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良好机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存储技术,利用晶体内的单原子缺陷来表示数据存储中的二进制数“1”和“0”,将几个太字节(TB)的数据存储在边长仅为1毫米大小的晶体立方体中。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纳米光子学》杂志上。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2024年5月27日,“天关”卫星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万星瞳)在邻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内,捕捉到来自一对罕见天体的短暂且高能量的X射线辐射事件,并利用其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风行天)进行定向观测,获取到源爆发期间更为详细的X射线信息,确认其为一种罕见的双星系统。该发现不仅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 ...
记者2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天关”卫星发现一个位于“小麦哲伦云”星系内的双星系统EP J0052,并全程追踪到EP J0052从X射线突然爆发到逐渐消退的全过程,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8日官网消息,在12日举行的该院全体大会上新选举产生7位院士,分别来自化学、生物学和医学三大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当选该院生物学领域外籍院士。
这是记者试用全国首个罕见病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协和·太初”的场景。记者19日从北京协和医院了解到,这一由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大模型,已于近日面向患者开放测试初诊咨询和预约功能。